碰上这些“网红韭菜”我劝你快逃 发布时间:2024-03-07 01:47:14  来源:Kaiyun主页

  近日,商品宣传炒作噱头的新闻层出不穷,先有“酸奶从百岁老人肠道提取”,后有“婴儿水”,再有一斤近200元的网红盐,200多种配料的气泡饮料......网友们都表示钱包不好守,生怕一不小心就成为了韭菜。

  在流量至上的市场之中,这样的一种情况已经见怪不怪了,那些打着“为你好”“有大用”,却只是把你当韭菜割的商家,比比皆是。

  前阵子冲上热搜的“酸奶产品宣称从老人肠道采集益生菌”新闻,就引发了不少网友的热议。网友们纷纷调侃:“是叫太上老菌吗?”“口中的酸奶好像突然变味了”“这样的噱头大可不必”。

  事情发酵后,该公司回应道事实并非网友想象的那般,他们是从中取样本并自主研发了一种益生菌,只是由于宣传过于直白而引起了不少网友的不适。

  实际上,这样的宣传噱头随处可见,这款酸奶还只是宣传用语方面不妥。反观之下,某些商家将产品吹得天花乱坠,给出的产品却不尽如人意。

  “婴儿水”正是如此。一款宣称专门为婴幼儿设计,在矿物质元素方面有着严格的把控和标准,专门为宝宝冲泡奶粉准备的饮用水,价格比普通饮用水贵上三四倍。

  但事实却哐哐打脸。上海消保委曾对一些品牌的“婴儿水”与普通饮用水进行有关检测。

  检测根据结果得出“婴儿水”其实与普通饮用水就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。宝宝冲泡奶粉,也不需要固定用水,关键是烧开就行。

  换句话说,所谓的特制“婴儿水”,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宣传噱头,概念炒作罢了。

  除了家长,商家们还有一个更为喜欢的群体——追赶流行的年轻人。他们追捧的,是所谓的“网红产品”。

  喜马拉雅的粉盐、美国夏威夷的黒盐、法国的灰盐......全球各地的进口盐,把盐玩出了新花样。就拿美国夏威夷黒盐来说,425克售价169元,一斤盐将近200元,与普通袋装食用盐相比要贵了50多倍。

  这么贵的盐,有何妙处?喜马拉雅粉盐表明了自己富含多种矿物质,氯化钠含量98%,是名副其实的盐中之王;法国灰盐声称自己含水量高,同样也富含矿物质……

  但实际上,食用盐的主要成分就是氯化钠,只要纯度达到标准,对产地和营养成分并不是特别需要做太高的要求。而所谓的矿物质,如果在体内积蓄过多,反而会对人体造成伤害。

  总结就是,网红盐和家中几块钱一袋的盐功能相差无几,但是价格贵得离谱。这波韭菜,割得太猛了。

  而前阵子被曝出来的一款自称“配料天花板”,有助于改善睡眠,调节体质的气泡水饮料,配料表上显示含有200多种配料,网友开玩笑说喝了一整个本草纲目。面对网友们的调侃,商家解释道只是添加了相关酵素粉,并不是真的植物。

  但在一瓶500ml的饮料当中,除开占比最大的水,该酵素粉总共只有2.5毫克,能够说是微乎其微,人体几乎不摄入,实际作用并不大。如此看来,又是一个赤裸裸的概念营销罢了。

  流量至上的时代,不良宣传炒作的势头也逐渐向外扩张。美妆界、宠物界都有明显的代表,“干细胞护肤品”“自带香味净化的猫砂”等等,甚至如今的科技界都有着不少的概念炒作,例如“骨传导耳机”。

  明明《广告法》明确规定,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,不得欺骗、误导消费者,为何还有不少商家屡屡试探踩线呢?

  究其根本,还是因为利益。据某公司财报显示,旗下带有儿童字眼的奶酪棒毛利率高达50%,而其家庭餐桌、餐饮工业系列的奶制品毛利率只有20%~35%左右。可见,为产品加上部分概念营销,利润是有一定提高的。这也就造成了商家屡试不爽,宁愿被罚也想搏一搏的现象频出。就像那款配料气泡水,背后公司曾因配料标识被罚,但仍未做出相应更改。

  新瓶换旧酒,仅仅是换个包装,就摇身一变成为另一种产品。夸大使用效果,仅仅是依靠推测或有所关联,就为产品打上众多功能标签。此间种种,说到底不过是以品牌信誉为代价的低端营销套路罢了,用概念噱头哄骗消费者,这终究不可取。

  长期的炒作营销之下,让“网红”一词的性质从推荐变成了避雷,不少消费者看到网红产品会果断地舍弃。也让不少被“骗”怕了的消费者如惊弓之鸟,只愿意买熟悉的产品,不愿尝新,长久之下,产品还有出路吗?

  与其靠虚假的夸张功效来哗众取宠,不如深入挖掘消费者需求,平衡产品研究开发、质量监管以及宣传营销之间的预算,用产品的质量和与之匹配的价格,让我们消费者真正为之倾倒。

  而消费者需要做的,就是擦亮眼睛,理性消费,避免成为商家眼里的“韭菜”,不要让血汗钱上交为智商税,不要被天花乱坠的功效迷了眼,盲目跟风流量,掏空了钱包。